春节临近数字人民币功能应用再出新

2023-04-19 22:58 分类:凯时国际平台app 来源:admin

  人民网北京1月27日电 (记者李彤)“福虎迎春 数币有礼”“一分钱乘公交地铁”“景点打卡集福抽红包”……随着2022年春节的临近,数字人民币应用迎来了新一波浪潮。近年来,每逢节日假期都是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契机,与以往相比,今年春节期间数字人民币有哪些新探索、新功能?

  记者梳理发现,自2022年1月初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正式上架以来,截至1月27日用户安装超过1068万次。数字人民币开启了全量测试,全国各地掀起了数字人民币体验的新热潮。在新功能上,数字人民币App中的“贴一贴”功能,可以读取加载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设备,为硬件钱包提供转入、转出、查询等基础管理能力,实现了软、硬件钱包的“互联”。

  在应用场景上,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银行都在抢抓春节的时间节点,丰富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以深圳为例,工、农、中、建、交、邮储分别发布了元旦、春节期间数字人民币活动信息,六家银行累计投入超2500万元,来满足广大市民在吃、住、行、游、娱、购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消费需求。

  除了银行机构,互联网平台也推出了数字人民币应用的新场景。继推出数字人民币碳中和试点后,美团在春节期间为平台包括餐饮、外卖、生鲜零售、共享单车、酒店旅游、电影演出在内的200多个线下消费全场景,开放了数字人民币支付通道。京东也开通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线上消费功能。

  “今年1月以来,美团数字人民币试点中近9成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流向了外卖、买菜、餐饮等百姓生活日常消费场景。”美团数据显示,数字人民币3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订单占比最高,带动了民生消费及线下小微实体商户的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在近期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介绍说,人民银行已经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地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基本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不同地区,增进了社会公众对数字人民币设计理念的理解。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认为,人民银行的数据有两方面值得重视,一方面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取得了长足而且迅速的进展;另一方面,875.65亿元相当于2020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432万亿元的0.02%,这说明数字人民币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全场景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有助于加快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推动支付领域互联互通,便利实体企业和百姓民生,具有积极意义和示范作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便利百姓民生。

  博通咨询金融业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随着数字人民币进入全量实验阶段,这个春节假期数字人民币的新功能、新应用让人充满了期待,能够实现试点机构、数字人民币推广和用户的“三赢”。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用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有助于摸清生态产品构成、数量、质量等底数,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新方法。

  春末夏初,北京西部的一处科技园区,外面看上去一片静谧,里面却是热火朝天、唇枪舌剑,一群年轻人正围绕一项科技项目展开论证。

  绿色是海南亮眼的底色,生态是海南宝贵的财富。习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

  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数据安全,才能实现移动支付长足发展。应打造数据安全产业生态,建立和完善移动支付交易安全监控体系,打击移动支付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4月17日,中国科协网站发布一项关于科普专业职称评审的《通知》。通知显示,中国科协将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具备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全球塑造了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迭代,网络平台知识传播迅速走进大众视野,构建起内容多元、渠道丰富的知识图景,而老年群体也随之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

  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解到,《关于开展2023年度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已于近日印发,根据《通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研究同意,由中国科协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让我们走近“银发知播”群体中的5位代表,感受他们拥抱新技术、释放光与热的动人情怀。

  4月16日9时36分,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继美国、日本联合发射专用降水测量卫星之后国际上第三颗发射的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全球降水测量卫星家族首添“中国造”。

  原来,荔枝的收获分“大小年”。遇上收成好的“大年”,大伙儿却总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产量高、品质好;忧的是大量荔枝集中上市,鲜果如果不能及时卖出,那就损失惨重了!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

  伴随着人们对工业文明发展的生态后果的反思和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起,形成了以普遍联系、整体论、有机论的生态哲学思维研究“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集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重点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原创成果突破

  日前,由贵州路桥集团承建的贵金古(贵阳经金沙至古蔺)高速金烽乌江大桥项目主桥建设已完工,开始为通车前的荷载试验做准备。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我国载人航天环控生保系统已实现由“补给式”向“再生式”根本转换,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9年,嫦娥四号在鹊桥号中继星的支持下,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